登录 注册
首页 医学教育 资料学习 痛风流行病学研究
图片790*270

痛风流行病学研究

阅读(2655)

原发性痛风是由于长期嘌呤代谢障碍,导致血尿酸增高而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当血中尿酸浓度超过人体生理溶解阈值时,就会形成尿酸盐结晶并沉积于关节及其周围组织,表现为急慢性关节炎、关节畸形和痛风石等临床特征,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结石,导致急性和慢性肾衰竭。相关疾病包括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饮食习惯、酒精等均可促进痛风的发生和发展。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痛风可诱发和加重冠心病、卒中等重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一、痛风患病率


痛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痛风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到2009年,痛风总体患病率增加到1.36%,其中男性患病率为1.49%,女性患病率为1.27%。


不同国家痛风的患病率有显著不同。美国国民健康与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的最新数据显示,痛风患病率由1988--1994年间的2.64%升至2007--2010年间的3.76%。Kuo等综合了120万英国人临床数据,估计2012年英国痛风患病率为2.49%。意大利初级医疗保健数据库显示,2005-2009年问18岁及以上门诊患者的痛风患病率由2005年的0.67%上升到2009年的0.91%。Bidik等[6]在2001~2002年间对土耳其西部城市伊兹密尔的2 887名受试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该人群痛风患病率为0.31%。


二、年龄、性别与民族分布


年龄:2009年山东沿海地区不同年龄段痛风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男性人群中,40一49岁年龄段痛风的患病率最高,而女性人群中,痛风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NHANES(2007-2008)对5 707名受试者进行调查发现,各个年龄段对应的痛风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20~29岁为0.4%,30~39岁为1.3%,40~49岁为3.3%,50~59岁为3.7%,60—69岁为8.0%,70~79岁为9.3%,80岁以上为12.6%。


性别:痛风患病率呈明显的性别差异,即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山东调查结果显示,男性痛风患病率为1.49%,女性为1.27%,NHANES的结果显示,2007--2008年美国男性痛风患病率为5.9%,女性为2.0%。分析原因,女性体内的雌二醇可以调节嘌呤生物合成和尿酸代谢过程从而降低尿酸水平,而男性体内的雄激素具有促进肾脏尿酸重吸收,抑制肾脏尿酸排泄的作用。社会因素方面,男性有更多的社会应酬,更易饮酒及摄食含高嘌呤的食物。


族和种族:痛风患病率存在明显的民族和种族方面的差异。研究表明,新西兰毛利人和我国台湾原著居民的痛风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民族。2012年对751名20~64岁新西兰居民进行随访调查,结果显示,新西兰毛利人痛风患病率为10.3%,远高于普通欧洲居民的2.3%(P<0.0001)。Chang等报道1993--1995年间我国台湾高山族痛风患病率为9.1%,而普通台湾人群患病率仅为0.3%,这可能与家族遗传性密切相关。2009年,Lu等对北京老年居民的调查结果显示,痛风在回族人群中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汉族人群(5.8%比2.6%),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种族之间遗传背景及饮食结构不同所致,饮食上回族人群更偏好食用牛羊肉等高嘌呤食物。种族差异方面,Maynard等对11 963名美国人(包括23.6%的黑种人)所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男性黑种人痛风年发病率为15.5人/万人,女性黑种人为12.0人/万人,男性白种人为9.4人/万人,女性白种人为5.0人/万人,黑种人的痛风发病率无论男性、女性均要高于白种人。以上数据证实,痛风患病率存在民族和种族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遗传、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有关。


三、痛风相关危险因素


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被认为是痛风发生、发展的最主要危险因素。Lin等对3 185名30岁以上台湾社区人群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高尿酸血症[血尿酸≥420μmol/L(7.0mg/dl)]与痛风有高度相关性,该人群中的223例男性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中痛风的5年累积发病率为18.8%。另外发现,痛风的5年累积发病率与血尿酸水平呈剂量依赖性关系:血尿酸在420~474 μmol/L(7.0~7.9 mg/d1)时5年累积发病率为10.8%.血尿酸在480~534μmol/L(8.0~8.9 mg,/d1)时为27.7%,当血尿酸超过540 μmol/L(9.0 mg/d1)时为61.1%。Campion等[14]对2 046名2l~81岁的男性退伍军人进行年龄标化研究,结果显示,当血尿酸超过540μmol/L时,痛风的5年累积发病率呈急剧增加趋势。ramingham心脏研究结果显示,随血尿酸水平的升高,痛风的发病风险在男性和女性均明显增加。痛风的复发与血尿酸水平密切相关。血尿酸<300μmol>540μmol/L的患者复发率将近  80%,是<300μmol/L患者的8倍。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痛风重要的致病因素。原发性痛风常常具有家族聚集性的特征。国内外对原发性痛风患者的调查发现,有阳性家族史者所占比例约为10%~30%。


饮食和酒精:饮食与痛风关联密切。Choi等引对51 529名健康男性在1986-1998年间进行的随访研究结果显示,12年期间共有757名发展为痛风。进一步分析发现,肉类和海鲜是痛风的高危因素,而奶制品则是保护性因素肉类对痛风的RR值为1.41,海鲜类为1.51,奶制品对痛风的RR值为0.56,而高嘌呤蔬菜类与痛风间相关性不明显。在对咖啡摄入量与痛风之间关系进行调查时发现,每天摄入6杯或更多咖啡是痛风的保护性因素。对含糖软饮料及果糖摄入与痛风间的关联研究结果显示,含糖软饮料及果糖均明显增加痛风发生的风险。高维生素C摄人量是痛风的保护性因素,每日维生素C摄入量大于1 500 mg对痛风的RR值为0.55。许多研究已证实,酒精是痛风的危险因素。酒精可为嘌呤代谢提供前体物质鸟嘌呤核苷,进一步转化嘌呤,使得嘌呤量增加;同时酒精还可导致血中乳酸含量增加,加重肾脏尿酸排泄障碍。Grundy等通过健康者随访研究发现,随着酒精摄入量的增加,痛风患病风险也逐渐增加,无酒精摄人时痛风RR值为1.00,每日酒精摄入量在0.1~4.9 g时痛风RR值为1.09,5.0—9.9 g时RR值为1.25,10.0—14.9 g时为1.32,15.0~29.9 g时为1.49,而在50.0 g以上时日R值增加到2.53。每日摄入2杯及以上的啤酒与无啤酒摄人相比,痛风RR值为2.51。


代谢综合征:痛风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1988-1994年间的美国第3次NHANES数据显示,痛风个体中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为62.8%,明显高于无痛风病史个体25.4%的患病率。


痛风与肥胖有关。在健康随访研究的多变量分析中,BMI与男性痛风事件风险性呈渐进式递增关系。BMl分别为21、21~<23、23~<25、25~<30、30~<35及35kg/m2以上时,对应的痛风RR分别为0.85、1.00、1.31、1.95、2.33和2.97。该研究显示,腰臀比与痛风事件的发生也有类似的相关性。与体重保持相对不变的男性相比,12年间体重增加超过13.6 kg(30磅)者,痛风RR值为1.72,而当体重减少4.5 kg(10磅)时,RR值降为0.61。


痛风与高血压密切相关:健康随访和社区人群动脉粥样硬化风险(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ARIC)队列研究显示,伴有高血压者痛风发病率是无高血压者的2倍,并且女性患高血压对于痛风发病率的影响要高于男性。在以英国健康提升网络(the Health Improvement Network,THIN)数据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中还发现,高血压是痛风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该THIN数据显示,有糖尿病的患者较无糖尿病患者痛风的风险低了33%,该特征在男性中较女性更显著。但随着糖尿病病史的增加,痛风发生的风险下降,糖尿病病史0~3年,RR值为0.81;4~9年,RR值为0.67;≥10年,RR值为0.52。痛风的患病风险在1型糖尿病中较2型糖尿病为低。糖尿病前期的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与痛风的发生发展呈正相关,但是随着糖尿病病情的发展,在出现显性糖尿病后,糖尿病的促尿酸排泄作用可以反转胰岛素抵抗对尿酸代谢的影响。


四、与痛风相关的死亡率及心血管疾病


已证实,痛风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健康随访研究对男性痛风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之间的关联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与无痛风及心血管疾病者死亡率相比,痛风患者的全因死亡率RR值为1.28。痛风患者中伴有心血管疾病者RR值为1.38,冠心病RR值为1.55,其死亡率较高。台湾一项涉及61527人的健康群体筛查中显示,1 311例痛风受试者与48 021名无高尿酸血症者比较,全因及心血管死亡率的RR值分别为1.46和1.97。Abbott研究发现,痛风患者与正常人群相比较,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风险要高60%。

 

五、嘌呤与尿酸关系


嘌呤是一类带碱性有两个相邻碳氮环的含氮有机化合物,是核酸的组成成分,也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碱基,在人体内的代谢产物是尿酸。人体内的嘌呤物质长期代谢紊乱,血尿酸浓度升高就会产生痛风。海鲜、內脏、肉类、禽、菌类等含有较高嘌呤,新鲜蔬菜水果含嘌呤较低。平时在选择食物时要考虑其嘌呤含量。


综上所述,痛风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痛风的患病率与地域、年龄、性别、民族和种族均有密切关联。除高尿酸血症、高嘌呤饮食、遗传因素、代谢综合征等常见痛风危险因素外,含糖饮料和果糖的摄入也是痛风的危险因素。痛风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增加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认识痛风的流行病学特征,从而加强对痛风的早期干预,已成为各国政府卫生工作的重点。

 来源:痛风防治指南

1490251415313026341.jpg



热门标签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