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首页 “单次住院不超15天”?国家医保局回复→

“单次住院不超15天”?国家医保局回复→

4月11日,国家医保局召开2024年上半年例行新闻发布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从2024年3月底的最新情况看,居民医保参保规模与2023年同期基本持平,没有出现部分媒体所谓的“退保潮”。

居民医保参保规模与2023年同期基本持平

据介绍,在2022年剔除省(自治区、直辖市)内重复参保、无效数据近4000万人的基础上,2023年继续剔除跨省重复参保1600万人,考虑“去重”影响后,参保人数在2023年实际净增约400万人,参保质量进一步提升。

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71亿人,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9.63亿人,职工医保参保人数增加900万人,占全部参保人数的27.8%,参保结构进一步优化。

同时,2023年,医保部门对全国近8000万低收入人口参保进行资助,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保率持续稳定在99%以上。

居民医保统筹基金处于紧平衡状态

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医保基金运行总体平稳,统筹基金实现合理结余。

据介绍,2023年1—12月份,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含生育保险)总收入2.7万亿元,总支出2.2万亿元,统筹基金当期结余5000亿元,统筹基金累计结余3.4万亿元

其中,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累计结余2.6万亿元,资金量看上去不少,但因为要用于保障退休职工的保障问题,需要保持合理规模;居民医保统筹基金累计结余7600多亿元仍处于紧平衡状态。

基金支出方面,有关负责人介绍,职工和居民基本医保基金支出同比分别增长16.9%和12.4%一方面,反映出医保进一步保障了参保群众的医保待遇享受和定点医药机构的基金支付,参保群众就医需求更有保障,2023年,全国门诊和住院结算82.47亿人次,同比增长27%。另一方面医疗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很多新药好药新技术相继纳入医保目录,仅2023年有126种药品新纳入医保目录,同时医疗保障服务更加便捷,年内跨省直接结算1.3亿人次,让群众更加便捷地享受到医保服务,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和时间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和职工在职退休比下降等,对医疗支出刚性增加会持续存在比如,年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次数已经从2006年的44.6亿增长到2022年的84.16亿人次,卫生总费用从2006年9800多亿元,增加到2022年8.5万亿元,人均卫生费用也达到了6044元。这些变化既是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结果,也是经济社会的进步和物价水平提高带来的结果,需要医保部门持续深化支付方式改革,合理控制费用增速和住院率等,确保基金平稳运行

从未出台“单次住院不超过15天”等规定

有关负责人介绍,国家医保局成立以后,先后启动DRG和DIP支付方式国家试点,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到2023年底,全国超九成统筹地区已经开展DRG/DIP支付方式改革,改革地区住院医保基金按项目付费占比下降到四分之一左右。通过改革,医保支付结算更加科学合理,在老百姓负担减轻、基金高效使用、医疗机构行为规范等方面都取得积极效果。

医保支付方式是医保经办机构向医疗机构支付费用的具体方式,如按项目付费、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等,不同支付方式对临床诊疗行为有不同的引导作用。DRG和DIP都是按病种付费的具体形式,其目的是将复杂的临床诊疗尽可能地标化,实现相同的病种之间可比较、可评价,医保支付与医疗机构收入都有合理的预期。

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强调,医保部门推行DRG/DIP支付方式改革的目的绝不是简单的“控费”,而是通过医保支付杠杆,引导医疗机构聚焦临床需求,采用适宜技术因病施治、合理诊疗,避免大处方、滥检查,更好保障参保人员权益。DRG/DIP的病种支付标准都是以历史费用数据为基础、运用大数据方法科学测算得出,并随社会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变动等适时提高,能够保证患者得到合理、必要的治疗。

为了支持临床新技术应用、保障重病患者充分治疗,支付方式改革中还引入了符合条件的新药新技术可不纳入病种支付标准的“除外支付”规则,显著高于病种平均费用的高倍率病例“特例单议”规则,这些都可按实际发生的费用结算。

同时,国家医保部门从未出台“单次住院不超过15天”之类的限制性规定对少数医疗机构将医保支付标准的“均值”变“限额”、以“医保额度到了”的理由强行要求患者出院、转院或自费住院的情况,国家医保局坚决反对并欢迎群众向当地医保部门举报,将对相应医疗机构予以严肃处理。

2023年跨省住院直接结算率超过80%

有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跨省联网定点医药机构突破50万家,达到55.04万家,比2022年底增长了68.37%。

二是全年住院跨省直接结算人次突破千万,达到1125.48万人次,比2022年增加557万人次,增长近1倍。目前初步测算,2023年跨省住院直接结算率超过80%,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目标。

三是全年门诊跨省直接结算人次突破一个亿,达到1.18亿人次,比2022年增加8542万人次,增长2.63倍。其中,已经开通跨省直接结算的5种门诊慢特病结算331万人次,减少垫付33.52亿元。

据介绍,现有糖尿病、高血压等5种门诊慢特病已经覆盖大部分患者群体和费用,今年国家医保局将进一步扩大跨省联网定点医院的范围,推动各地有能力开展门诊慢特病诊疗的定点医院应上尽上,让门诊慢特病患者异地就医结算更方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门诊慢特病病种范围,增加3-5种覆盖人群多、药物治疗为主、待遇差异小的门诊慢特病病种,让更多的门诊慢特病患者能享受异地直接结算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促进医药行业创新

针对有观点认为药品集采导致企业“不赚钱”,影响了创新研发的积极性,有关负责人回应,在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中,高价格不一定带来真创新

据介绍,过去药价高企的时代,药价中约30%~40%是销售推广费用,高价格获得的收入并没有用于创新和质量提升,甚至没有形成企业利润,而是成为流通环节的“水分”。

比如,多部门联合查处的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案件中,相关企业和个人合谋将生产成本几十元的药品加价至2000多元销售,虚增加价涉嫌用于商业贿赂。该药经约谈后从2000多元降至100多元,如果不讲这一背景,有人可能担心降这么多会不会无法覆盖成本、会不会影响企业利润、会不会影响创新。

集采前,医药企业普遍认可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创新、质量和效率,而是谋求高定价,走高回扣、高销量模式。在各类药品交易会上,企业对“好药”的介绍往往是价格空间大、适应证广、开发潜力高等。这种环境下既导致行业缺乏创新积极性,又增加患者负担,还容易恶化行业生态。

集采中选产品无须营销、无须再开发医院、无须所谓“费用”即可直接“带量”进入医院,从机制上跳过了行业中所谓“客情维护”“市场开发”等,一定程度不再需要销售代理,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行业环境。

广大企业也认识到,以往注重营销的“老办法”不灵了,需要真正凭创新、质量和效率立足市场。集采实施几年来,医药产业研发创新动力强劲,医药工业全行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23%,国内在研新药数量跃居全球第二位,2023年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创新药40个品种。这些都说明集采后医药行业不仅没有放慢创新脚步,反而更加明确发展战略和趋势定位,加速向创新转型。


来源: 官方报道 网络新闻 仅作分享 侵删

友情链接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