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首页 基层之声 地方动态 【安徽】青年医生基层行医也能拥有“获得感”

【安徽】青年医生基层行医也能拥有“获得感”

2016-11-17 阅读(3896)

如果不是签了一纸家庭医生的协议,1982年出生的主治医师徐永俊与78岁的“老病号”盛邦余可能不会产生工作上的“交集”,两人之间的关系更不会上升为“忘年交”。

盛邦余患尿毒症3年来,一周3次去医院做肾透析已是“家常便饭”。这样的患者需要时刻监控身体的变化,稍不留神就会面临生命危险。

一个月前,徐永俊上门探访时发现盛邦余的身体指标异常,呼吸道有感染的症状,立马下了“死命令”,要他立即去家门口的三甲医院、合肥滨湖医院住院治疗。10天后,盛邦余出院,平安回家。作为签约家庭医生,徐永俊跟着就上了门,“无缝对接”地提供后续医疗服务,为其量血压、做检查,指导吃药、康复。

作为全国医改的“排头兵”,安徽实行医改以来,医疗费用增长速度放缓,接下来改革的重点是“铺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全科医生通过签约为老百姓提供更多服务,推动分级诊疗,做好慢病管理。

记者在合肥市包河区了解到,2012年4月,该区率先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并将此纳入民生工程。截至目前,该区累计签订家庭医生协议5.8万户、13.9万人。家庭医生模式已经成为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开展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社区医生成了不折不扣的“健康守门人”

作为“逃离北上广”的年轻人,徐永俊在上海的一家社区医院工作了4年,结束体制外的漂泊后,“考编”回到了老家的社区医院。现在,像他这样回乡的医生越来越多,愿意去基层的也多了起来,很多人都成了业务骨干。

    “其实三甲医院非常难进,而且大多数人实行聘用制,并非年轻人都能拿到高收入。”徐永俊坦言,不少青年医生更看重的是社区医院的编制与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

不过,医改前社区医生很难找到职业“成就感”。“过去,三甲医院的医生甚至搞不清我们在做什么。”让徐永俊尴尬的是,“外人一度以为,社区医生只能看感冒”。

事实上,社区医生现在已经成了不折不扣的“健康守门人”。

作为“签约家庭医生”的服务项目, 65岁以上的居民可以享受免费体检。作为全科医生,徐永俊在为韦大爷做心电图检查时,发现对方心率失常。随后,他为其治好了心脏病,赢得对方的信任。“平时他有什么小毛病,不去大医院,都来找我看。”

社区医生在当地人头熟,与病人长期接触,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而青年医务工作者在从业之初也能培养起高度的责任感与职业精神。

这种成就感让不少青年医生将职业发展路径定位为家庭医生。一个让包河区卫生局副局长张新民感到振奋的变化是,“过去社区医院难招人,而现在的招考中,一个医生岗位就有五六十人报名竞争,报名护士岗位的有上百人”。


“老百姓对你放下戒心,工作就算成功了一半”

2012年起,包河区开始推行“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以每个街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至今组建100多支“3+X”服务团队,“3”即一个全科医生、一个护士、一个公共卫生人员,“X”为专业志愿者或者义工。

对义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青年医生童辉来说,挨家挨户“推销”签约服务,起初并非自己的专长。“居民误认为是推销医疗器材的,不开门,我们一天曾被拒绝五六次。”他总结道,“老百姓什么时候对你放下戒心,工作就算成功了一半。”

“这些团队的成员素质高、态度好、持证上岗。社区居民只要愿意,无需缴纳任何费用,就可以签下某个团队,请他们帮助进行健康管理。”据包河区卫计局局长白和凤介绍,团队优先以辖区的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慢性病患者、精神病人、残疾人为签约重点。建档、健康咨询等日常服务都是免费的,吃药、打针吊水等上门服务,与去医院就诊的服务价格一致。

如今,在合肥市包河区,一名家庭医生需要面对1000名签约居民,此外他们还得确保医院正常的坐诊,所以很多工作要在“8小时”之外完成,任务异常繁重。

在着手扩充编制的同时,为了构建完善的目标激励机制,提高家庭医生团队的工作积极性,包河区将家庭医生工作制度的落实情况纳入街道年度卫生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进行财政支持,兑现绩效工资以及基本公共卫生和家庭医生服务工作经费。

“职称不解决,工作难安心。”现在,最让社区青年医生头痛的职称问题也得到了缓解。不久前,安徽省出台新政,卫生系列职称评审标准向基层倾斜,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晋升职称取消论文要求,职称外语考试不再作为县一级以下人员职称评审的必备条件。

“希望20周年同学聚会时,我们这些家庭医生与三甲医院‘专家们’,在职称上不会有太大差距。”徐永俊笑着说。


建设“医联体”,促进分级诊疗格局形成

“除了方便村民看病,签约服务还改变了群众的就医习惯。”在白和凤看来,以前老百姓一生病就往大医院跑,导致大医院一号难求,而基层医疗机构资源严重闲置。家庭医生的深层次意义在于实现了“小病不出社区”,使基层医疗机构的网底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促进了分级诊疗和有序就医格局的形成。

该区在启动家庭医生工作之前,还发挥“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示范区的优势,确定了中医药健康干预与家庭医生服务相结合的区域特色。“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有名中医、老中医,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有效治疗慢性病。”白和凤说。

今年4月起,合肥启动新一轮医改,旨在建立起“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顺应这一形势,合肥市滨湖医院与包河区共同组建合肥首个“医联体”,以三甲医院合肥市滨湖医院为核心,包含烟墩、义城、骆岗、淝河和大圩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涉及近40万常住居民。

每周,合肥市滨湖医院都会派出心血管科、内分泌科专家来到烟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半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专家号。

此外,合肥市滨湖医院还对社区医院进行技术指导,社区医院患者可以通过绿色通道转诊滨湖医院,并免收专家挂号费,在床位、检查等给予最大便利。

“社区医生普遍广度够、深度不够,医联体的出现,也为他们的业务提升提供了畅通的渠道。”合肥市义城街道社区卫生中心主任孔晟磊表示,下一步将选派人员前往合肥滨湖医院进修。

安医大一附院全科医学教研室主任唐海沁认为,对于工作能力很强的全科医生,完全可以让其参加大医院全科医学教学工作,甚至将其吸收为大医院“名正言顺”的带教老师。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医学毕业生选择全科医生工作。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网友评论 已有 0 人评论 点击查看>>

评论列表

热门标签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