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首页 医师助手 医疗技术 儿科呼吸、急救专业诊疗常规

儿科呼吸、急救专业诊疗常规

2017-01-17 阅读(3524)

儿科呼吸、急救专业诊疗常规


一、支气管哮喘

[诊断要点]

一、诊断标准

1.儿童哮喘:

1)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或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下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双肺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支气管舒张剂有明显的疗效。

4)除外其他引起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见鉴别诊断)。

5)对症状不典型的患儿同时肺部有哮鸣音者,可酌情作以下支气管舒张试验,若阳性可诊断为哮喘:用速效β2 受体激动剂(如万托林)的雾化溶液或气雾剂吸入,试验后15-30分钟内,如果喘息明显缓解,哮鸣音明显减少者为阳性。5岁以上患儿若有条件在治疗前后测PEF或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治疗后上升率≥15%者为阳性。如果肺部未闻及哮鸣音,FEV175%者,可做支气管激发试验,若阳性可诊断为哮喘。

 

2.咳嗽变异性哮喘

1)持续咳嗽>1个月,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运动、遇冷空气或嗅到特殊气味、后加重,痰少,临床无感染征象,或经较长期抗生素治疗无效。

2)用支气管扩张剂治疗可使咳嗽发作缓解(基本诊断条件)。

3)有个人过敏史(湿疹、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皮肤划痕征阳性)、家族哮喘病史,过敏原(变应原)检测阳性可作辅助诊断。

4)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如慢性鼻炎、鼻窦炎、咽炎等)。

二、分期与病情分度

哮喘全过程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及临床缓解期。病情的严重程度可按以下三方面进行评估:

1.规范化治疗前(包括新患)分级

1)轻度间歇(一级):每周<1次日间发作,夜间哮喘症状每月≤2次,发作间期无症状;肺功能正常,PEFFEV1≥80%预计值,PEF变异率<20%。

2)轻度持续(二级):日间症状>每周1次,但不每天都有;发作时可能影响活动和睡眠;夜间哮喘症状每月>2次,PEFFEV1≥80%预计值,PEF变异率20~30%。

3)中度持续(三级):每日有症状,影响活动和睡眠;夜间哮喘症状每周>1次,PEFFEV1 60~80%预计值,PEF变异率>30%。

4)重度持续:症状频繁发作,体力活动受限,严重影响睡眠;PEFFEV160%预计值,PEF变异率>30%。

注:只要具备某级严重度的一个特点则可将其列入该级中;

2. 规范化治疗期间评估

规范化治疗期间(一般1个月),对病情控制不理想时,应重新对病情进行评估(见表1)

 

1. 规范化治疗期间病情评估

 


治疗前                         治疗后

 

病情级别                        病情严重程度

         

轻度间歇      轻度持续    中度持续     重度持续

 

 


轻度间歇   轻度间歇/持续  轻度持续     中度持续    重度持续

 

轻度持续   轻度持续      中度持续     重度持续     重度持续

 

中度持续   中度持续      重度持续     重度持续     重度持续

 

 

3. 哮喘急性发作时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见表2

 

 

2 哮喘急性发作时病清严重程度的分级

 


临床特点       轻度              中度            重度           危重

 

气促          走路时            稍活动时       休息时

 

体位          可平卧            喜坐位         前弓位

 

谈话          能成句            成短语         单字         不能讲话

 

精神意识   可能有焦虑、烦躁  时有焦虑、烦躁   焦虑、烦躁   嗜睡、意识模糊

 

出汗                                       大汗淋漓

 

呼吸频率      轻度增加          增加             明显增加     减慢或暂停

 

辅助呼吸肌活  一般没有          通常有           通常有       胸腹矛盾运

 

动动及三凹征

 

哮鸣音       散在,呼吸末    响亮,弥漫      响亮,弥漫        减弱乃至消失

 

脉率(次/min     100        100~120          120      减慢或不规则

(>8岁)                                                    

 

使用β2 激动      80        60-80          60β2

剂后,PEF                                               激动剂作用

正常预计值或                                              持续时间<2h

本人最佳值的%                                

 

PaO2(非吸氧      正常       8.0             8.0

状态,kPa                                   可能有紫绀

 

PaCO2(kPa)       6.0      6.0           6.0

 

SaO2          0.95        0.91~0.95         0.9

(吸空气)

PH                                         降低

 


四.鉴别诊断

咳嗽变异性哮喘需与百日咳、慢性咽炎、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异物、肺结核、习惯性咳嗽等鉴别。喘鸣应与急、慢性喉炎、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感染性疾病相鉴别;各种原因所致的气管或支气管受压也可产生喘鸣的症状;其他少见疾病如肺囊性纤维化,气管、支气管纤毛不动综合征时也可出现喘鸣

[常规检查] 动脉血气测定,血IgE,食物+环境过敏原,T细胞亚群,IgGIgAIgM,胸部CR片,8~10岁以上患儿有条件做肺通气功能测定或峰流速(PEF)测定。

[治疗要点]

一、去除发病诱因

儿童哮喘的常见发病诱因是:上呼吸道感染,天气变化(受凉),运动,劳累,食物(鱼虾、鸡蛋、牛奶等),刺激性气体(被动吸烟、油漆、油烟等)及药物等(阿斯匹林、酒精等)。此外,所有温血动物的皮毛、室内尘螨、霉菌、蟑螂、花草(花粉)等也可诱发哮喘。

二、控制哮喘急性发作

1.一般性对症治疗

保持气道通畅;烦躁时予以镇静(见毛细支气管炎节);呼吸困难明显者,予以吸氧。可根据病情采用鼻导管或面罩,氧气应通过加温湿化装置后吸入,以免干、冷气体对气道的不良刺激。

2.药物治疗

1)轻度哮喘发作

β2激动剂  下列任选其一,按需吸入,咳喘症状缓解后减量至停用,一般用药疗程为1~2周。

沙丁胺醇(喘乐宁)气雾剂,100~200μg /次,qdq12h吸入;特布他林(喘康速)气雾剂,100~200μg /次,qdq12h吸入,或按需吸入;

注:<5岁患儿需使用有活瓣的面罩储雾罐(Spacer)。

口服下列β2激动剂药物(根据条件选择其一):

a. 丙卡特罗(美普清):每片25μg6岁以下每次1.25μg/kg6岁以上每次1片,Q12h,口服。

b. 福莫特罗(安通克):每片40(20)μg,每次1μg/kgQ12h,口服。

c. 班布特罗(帮备):片剂,10mg/片,推荐起始剂量为5mg,每日晚睡前服用1次;糖浆,100ml/瓶,4岁以下每次5ml4岁以上每次10ml,每日晚睡前服用1次。

d. 特布他林(博利康尼):口服后30~60min起效。每片2.5mg0.065mg/kg3/日。

糖皮质激素 下列药物任选其一:

   丙酸氟替卡松(辅舒酮FP)气雾剂,125μg/次,每晚1吸。

   氟替卡松(100μg)+沙美特罗(50μg)(舒利迭Seretide)干粉剂 ,每晚1吸。

   二丙酸倍氯米松(必可酮BDP)气雾剂,50μg~100μg/次,q12h吸入。

   布地奈德(普米克BUD)气雾剂,200μg/次,qd吸入。

   丁地去炎松型雾化混悬液(又称布地奈德,普米克令舒):适用于2岁以下小儿。哮喘发作期起始用量:0.5~1mg/日,分1~2次使用;维持用量:0.25~0.5mg/日,分1~2次使用。用NS稀释至2~4ml

注:5岁以上小儿可直接吸入气雾剂或干粉剂;5岁以下小儿需辅用有活瓣的面罩储雾罐(Spacer)方能吸入气雾剂;

2)中度哮喘发作

β2激动剂 任选其一:

   沙丁胺醇(喘乐宁)气雾剂,100~200μg /次,q8h~6h 吸入;

   特布他林(喘康速)气雾剂,100~200μg /次,q8h~6h 吸入;

   沙丁胺醇(万托林)雾化溶液:该方法需使用空气压缩泵(或气流量>6L/min氧气)为动力的雾化器。用药剂量见表3q8h~6h 吸入。

注:本方法适用于婴幼儿、不合作的年长儿及其他吸入方法难以凑效的患儿。

 

3 不同年龄沙丁胺醇的用药剂量

年龄            0.5%沙丁胺醇液(ml      蒸馏水或NSml

~ 4                  0.25                    1.75

~ 8                  0.5                     1.5

~ 12                 0.75                    1.25

12                  1.0                     1.0

 

哮喘严重发作,当时不具备雾化吸入条件,需要立即抢救时,可考虑使用0.1%肾上腺素皮下注射,每次0.01ml/kg,最大量每次不超过0.3ml

糖皮质激素

          氟替卡松(100μg)+沙美特罗(50μg)(舒利迭Seretide)干粉剂 。早、晚各1吸;(适合4岁以上小儿)

          丙酸氟替卡松(辅舒酮FP)气雾剂,125μg/次,q12h吸入。

          二丙酸倍氯米松(必可酮BDP)气雾剂,100μg ~200μg/次,q12h吸入。

          布地奈德(普米克BUD)气雾剂,200μg/次, q12h吸入。

          丁地去炎松型雾化混悬液(又称布地奈德,普米克令舒):适用于2岁以下小儿及吸入气雾剂和干粉剂不配合者或疗效不佳者。哮喘发作期起始用量:0.5~1mg/日,分1~2次使用;维持用量:0.25~0.5mg/日,分1~2次使用。用NS稀释至2~4ml

3)重度哮喘发作

β2激动剂

          沙丁胺醇(万托林)雾化溶液:用法及剂量见上。严重者可在头1小时内每隔20min吸入1次,共3次。或

          可必特(沙丁胺醇+溴化异丙托品)雾化溶液:<6岁,1.25ml/次,>6岁,2.5ml/次,q12~q8h雾化吸入。

糖皮质激素  重度者初期采用静脉输注

          甲基强的松龙,每次1-2mg/kg,每隔6小时静脉注射;

          氢化可的松,每次5-10mg/kg,每隔6小时静脉注射;

地塞米松,每次0.25~0.75mg/kg,每隔12小时静脉注射(既往常用,现不推荐使用)

注:症状缓解后,应逐渐减低剂量,最好在3~5天内完全停药。静脉用糖皮质激素3~5天后,如仍需较大剂量激素维持治疗,可每日口服强的松1~2mg/kg(每日最大量40mg),分2~3次服,经3~4天后停用(如具备吸入条件给药,最好以吸入替代口服,见上)。

氨茶碱  在重度哮喘发作治疗中,已经合理应用了β2激动剂及糖皮质激素,但哮喘发作仍不能有效控制时可使用氨茶碱。

应用剂量及用法:4-6mg/kg静脉侧管给药,时间不应短于10-20分钟,且可每4-6小时重复。现多主张持续静脉输入,即开始用负荷量4-6mg/kg,20-30分钟静脉滴入,以后以0.75-1.25mg/kg·h持续滴入(2-6个月小儿0.5mg/kg·h6-11个月小儿0.9mg/kg·h)。如入院时病人已用过氨茶碱,则不用负荷量。

注意事项:a长期应用应选择血药浓度低值;b有条件者应监测血药浓度,>20mg/ml停止静脉维持用量。c注意个体差异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见表5):

 

 

影响茶碱清除的常见因素

加速茶碱清除的因素     减慢茶碱清除的因素

高蛋白饮食               1岁内小儿

吸烟                     高碳水化合物饮食

抗惊厥的药物             红霉素

鲁米那                   甲氰咪呱

苯巴比妥                 病毒血症

苯妥英那                 充血性心力衰竭

 

④硫酸镁

使用上述药物效果不佳者,能收到较好的疗效。其用法为0.025g/kg(25%硫酸镁0.1ml/kg)+10% G.S 20ml20分钟内静滴,每日1-2次。给药期间应密切注意呼吸、血压变化,如过量可用10%葡萄糖酸钙拮抗。

⑤其它对症治疗

   纠正脱水、酸中毒、低钾血症及低氧血症。

   心力衰竭时积极予以抗心衰治疗。

   有细菌感染指征,可给予抗生素。

[出院前监测指标胸片,动脉血气,8~10岁以上患儿有条件做肺通气功能测定或峰流速(PEF)测定。

[出院标准] 无咳喘或偶有,双肺干湿罗音消失或偶闻,PEF值≥正常值80%

[出院医嘱] 避免接触过敏原,防止呼吸道感染。长期、规律、持续吸入糖皮质激素(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定期到哮喘门诊复查,根据病情决定治疗用量及治疗时间,不能擅自自行减药或停药(每月至少复查一次)。

 

二、毛细支气管炎

毛细支气管炎是由多种致病原感染引起的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症,是婴幼儿期引起喘憋的常见疾病。多见于冬春两季,多为散发,有时亦呈流行性。本病多由病毒所致,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为最常见病原。此外,副流感病毒、腺病毒、肺炎支原体等也可引起,也可出现混合感染。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1.多见于6个月内小儿,最大不超过2岁。

2.体温多正常或略高,无继发感染者少见高热。

3.病前2~3天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前驱症状,随后可出现剧烈咳嗽、呼气性呼吸困难及阵发性喘憋。喉部可闻及咝咝声。

4.呼吸困难常呈阵发性。夜间及晨起好发作;剧烈活动、哭闹或吃奶后喘鸣加重,休息及改善通气后有时可自行缓解。

5.严重病例可合并急性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及中毒性脑病等;有者可骤然出现呼吸暂停及窒息。

二、体格检查

1.呼吸及心率加快,常表现为呼吸浅表,脉快而细。轻者烦燥不安,重者面色苍白及口周发绀,呈喘憋状。可见明显的鼻翼扇动及三凹征。

2.胸部叩诊呈过轻音,肺肝界下移。听诊双肺呼吸音延长,可闻及典型的呼气性喘鸣音或高调哮鸣音;喘憋时常听不到湿啰音,缓解时可闻及弥漫性细湿啰音或中啰音。喘憋严重时喘鸣音有时反而减弱,应予以注意。

三、辅助检测

1.外周血白细胞多正常。

2.血气检查,病初时PaO2PaCO2减低,疾病严重时PaCO2增高。

3.胸部X线检查双肺多有不同程度肺气肿或肺纹理增强改变;有者可见支气管周围炎性阴影或节段性肺不张;肺泡受累时,可出现间质性肺炎及肺侵润病变。

4.鼻咽拭子或气管内分泌物行病毒分离或抗体检测有助于确定病原。

四、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急性喉炎,喉、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及婴幼儿哮喘相鉴别。本病与婴幼儿哮喘的临床表现相似,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有30%以上的患儿将来有可能发展成哮喘。急性毛细支气管炎如反复发作超过3次以上,应考虑诊断婴幼儿哮喘。

[常规检查]

血、尿、便等常规检查;血病毒抗体及支原体抗体测定;痰培养;ESRCRPPCT测定;动脉血气测定;胸部CR片。

[治疗要点]

一、一般治疗

1.吸氧

2.镇静 可用5%水合氯醛1ml/(kg.),口服或灌肠;或复方氯丙嗪肌肉注射(异丙嗪和氯丙嗪各1mg/kg.次)。

3.保持呼吸道通畅 有痰随时吸出;痰液粘稠可予以沐舒坦治疗以稀释痰液(给药途径可雾化吸入,静脉注射或口服)。应注意,由于本病患儿多有气道高反应性,因此如吸入途径给药,要应用压缩空气(或气流量>6L/min氧气)为动力的雾化器装置通过面罩吸入,忌用对气道有较大刺激作用的超声雾化吸入装置。

二、控制喘憋

对于重症患儿可酌情采用以下方法(具体用法详见支气管哮喘治疗):

1.  吸入沙丁胺醇雾化溶液。

2.  吸入糖皮质激素雾化溶液(普米克)。

3.  吸入不配合或疗效不佳时,需口服长效β2激动剂(如美普清片1mg/kg, q12h)及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

4.  以上治疗喘息症状仍不缓解者,需静脉注射氨茶碱。再不缓解者可考虑静脉注射硫酸镁治疗。

三、抗病毒及其它病原体治疗

1.  病毒唑(利巴韦林)静脉注射或雾化吸入。

2.  明确或疑似肺炎支原体感染可予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

3.  有继发细菌感染时需酌情加用其他抗生素。

四、其他治疗

及时纠正酸碱失衡及离子紊乱;有心力衰竭时积极强心、利尿、减轻心脏负荷;出现脑水肿时及时降颅压及保护脑细胞;有呼吸衰竭时需要气管插管,人工通气治疗。

[出院前监测指标胸片及异常化验结果、检查的复查。

[出院标准] 不发热,不喘,无咳嗽或偶有,双肺干湿罗音消失,胸部X 线片阴影吸收或部分吸收。

[出院医嘱] 防止呼吸道感染,以往有喘憋者定期门诊复查。


三、肺炎支原体肺炎

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是指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部急性炎症性改变。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1.  MPP一般起病缓慢,潜伏期为2~3周,亦可见急性起病者。

2.  主要症状为发烧和咳嗽,较大儿童常伴有头痛、咽痛、肌痛、倦怠、食欲不振、全身不适等。

3.  热型不定,多数患儿起病时体温>38℃,常持续1~3周,有肺外并发症时持续时间明显延长。

4.  早期咳嗽为干咳,约1周后有痰。

5.  除肺部炎症外,少数患儿还可能伴有其他脏器的受累(一种或多种):如胸腔积液;皮肤受累(各型皮疹);心、血管受累(心肌炎、心包炎等);血液系统受累(血管内凝血,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神经系统受累(脑炎,脑膜炎,颅神经损害,瑞氏综合征,脑栓塞,Gullai-Barre综合征等);肌肉关节损害(肌肉痛,关节炎等);泌尿系统受累(一过性血尿,蛋白尿,尿少,浮肿等);胃肠系统受累(恶心,腹痛,呕吐等)。

6.  MPP可合并混合感染,如其他病毒、衣原体、细菌等,此时将病情加重,病程延长。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二、体格检查

1.一般无明显呼吸困难表现。重者呼吸及心率加快,口周发绀、鼻翼扇动及三凹征,尤其是小婴幼儿。

2.小婴幼儿表现为喘息者胸部叩诊呈过轻音,肺肝界下移,听诊双肺呼吸音延长,可闻哮鸣音,深吸气末可闻及细小水泡音;表现为支气管肺炎者,双肺可闻及中小水泡音;年长儿表现为大叶肺炎改变者,患侧叩诊呈浊音,语颤增强,呼吸音减弱,部分可闻及管状呼吸音,吸收期可闻及水泡音;合并有胸腔积液时可出现相应体征。

3. 合并有肺外并发症者可出现相应系统、脏器受累的体征。

4. MPP常表现为症状和体征的不平衡:① “症状重,体征轻:表现为高热持续不退,咳嗽剧烈,精神不振等,但听诊罗音不明显。②“症状轻,体征重:表现为高热消退较快,咳嗽不剧烈或仅轻咳,精神状况良好,但听诊可闻及管状呼吸音或明显罗音。该特点可与细菌性肺炎相鉴别,细菌性肺炎的症状与体征通常是平行的。

二、辅助检查

1.胸部X线表现:MPP的早期肺部体征往往和肺部X线征像不相平行,常常表现为肺部闻不到罗音而胸片改变已很明显。因此临床上如怀疑MPP,应及早行胸部X线检查。MPP的胸部X线表现主要有以下四种改变:

支气管肺炎性改变:常见于右肺中、下野;

间质性肺炎改变:两肺呈弥漫性网状结节样阴影;

大叶性肺炎改变:呈大片密度增高影,以右下肺多见:

肺门淋巴结肿大。合并胸膜炎时可见胸腔积液改变。

胸部X线异常持续的时间与病变性质有关,肺叶实变较间质病变吸收慢,合并混合感染时吸收慢。一般在4周时大部分吸收,8周时完全吸收。个别症状消失1年胸片才完全恢复。

2.外周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高,一般不超过15×109 /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极个别者也有减少或呈类白血病反应。

4.  ESR明显增块;CRP增高;PCT无混合感染时多正常。

5.  血气分析与临床表现及胸片改变不平行,即使有大片实变,血气分析可正常。

7. 血清MP抗体测定 目前检测血清MP抗体是临床最常用的特异诊断方法。快速检测MP  DNA的方法尚未在临床广泛应用。

8. 血清病毒抗体测定、血培养、痰培养等 MPP可合并混合感染,如其他病毒、衣原体、细菌MPP可合并混合感染,如其他病毒、衣原体、细菌

三、鉴别诊断

MPP应与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肺部结核等疾病相鉴别。

1. 细菌性肺炎的症状与体征通常相平行,中毒症状重,易合并肺脓肿及脓胸;外周血WBC增高明显;PCT明显增高。

2. 结核菌感染一般病史较长,多有结核接触史及结核中毒症状,PPD试验阳性。

3. 胸腔积液分析可协助鉴别MPP积液外观淡黄,血气分析”PHPaO2PaCO2 HCO3基本正常;而细菌感染则呈脓性外观,血气分析呈明显的代谢性酸中毒改变,PH↓↓PaO2↓↓PaCO2 ↑↑HCO3↓↓。结核性胸水黄绿色外观,血气分析界于二者之间,表现为轻度的代谢性酸中毒

[常规检查]

血、尿、便等常规检查;血病毒抗体及支原体抗体测定;痰培养;ESRCRPPCT测定;动脉血气测定;胸部CR片,必要时胸部CT检查。

[治疗要点]

一、一般治疗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及相对湿度(60%为宜);保持气道通畅;咳嗽剧烈时可适当口服浓百合剂镇咳;加强营养,多食易消化的蛋白类食物及维生素;避免不同病原的交叉感染。

二、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以大环内酯类的红霉素为首选,20~30mg/kg.d,加入5%10%GS中静脉滴注;浓度为100mlGS中含红霉素0.1g为宜,否则红霉素浓度过高对胃肠道刺激性较大。为减少刺激可嘱患儿用药前进食或适当口服保护胃粘膜药物(如思密达等)。每日两次间隔用药较一次性给药能更有利于药物在肺组织浓度的保持。疗程依病情而定,一般为10~14天,如病情未得到控制,需适当延长用药时间。在静脉用药同时,可口服阿奇霉素(azithromycin)等新型大环内酯类药物,因其可保持肺组织中较高的药物浓度。

三、对症治疗

1.  高热时予以退热药(如美林等)治疗,嘱多饮水。

2.  高热明显,中毒症状较重者可临时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如地塞米松等,不超过3天),可抑制肺炎支原体造成的免疫性损伤亦可起到退热作用。有条件者可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

3.  有肺外并发症者,予以相应治疗。合并胸腔积液时,少量积液一般可自行吸收;大量积液或增长迅速时应予以胸腔穿刺放液或行胸腔闭式引流。

4.  恢复期患儿如炎症吸收缓慢,可予以胸部理疗。

[出院前监测指标胸片及异常化验结果、检查的复查。

[出院标准] 不发热,无咳嗽或偶有,双肺干湿罗音消失,胸部X 线片阴影吸收或部分吸收。

[出院医嘱] 疗程不足者,出院后口服阿奇霉素1~2个疗程,定期复查胸片;。防止呼吸道感染。 

 

四、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AURI)系由各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简称上感。该病主要侵犯比鼻、鼻咽和咽部,如上呼吸道某一局部炎症特别突出,即按该炎症处命名,如急性鼻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1.       急性起病,鼻塞、流涕、喷嚏、干咳、咽部不适、咽痛等局部症状。

2.       发热、头痛、周身不适、乏力等的全身症状。

3.       部分患儿可有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

4.       婴幼儿高热时可出现惊厥。

二、体格检查

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颌下和颈部淋巴结肿大,可见不同形态的皮疹。

三、辅助检查

1. 血常规 病毒感染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计数相对增高。

2. 咽拭子病毒分离、血清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检测明确病原。

3. 咽拭子细菌培养。

四、鉴别诊断

1.     流行性感冒

2.       急性传染病早期,如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猩红热等。

3.     急性阑尾炎

[常规检查]

血、尿、便等常规检查;血病毒抗体及支原体抗体测定;胸部CR片。

  [治疗要点]

一、一般治疗

休息,注意隔离,进食易消化食物,多饮水。

二、抗感染治疗

    1. 抗病毒药物:三氮唑核苷(病毒唑),10~15/mg/(kg.d),口服或静滴,3~5日为一疗程。中药清热五号,抗感解毒冲剂等。

2.       抗生素: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或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继发细菌感染者可选用抗生素治疗,常用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三、对症治疗

    1. 退热: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亦可用冷敷、温湿敷或酒精浴降温。

2.       高热惊厥 5%水合氯醛灌肠或口服,地西泮(安定)0.1~0.3mg/kg肌注镇静、止惊。

3.       咽痛可含服咽喉片。

4.       中成药亦有较好的效果。

[出院前监测指标血常规及异常化验结果、检查的复查。。

[出院标准] 不发热,主要症状、体征消失。

[出院医嘱] 增强机体抗力,防止呼吸道感染。

 

五、支气管肺炎

支气管肺炎(bronchopneumonia)系由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致的以肺小叶受累为主的肺部炎症,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肺炎。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1.       多数急性起病,发病前数日可有上呼吸道感染。

2.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热型不定、多为不规则发热,亦可为弛张热或稽留热,新生儿、重度营养不良患儿可体温不升或低于正常。

3.       咳嗽,早期为刺激性干咳,极期咳嗽反而减轻,恢复期咳嗽有痰。

4.       气促,可伴有精神不振、食欲差,轻度腹泻或呕吐等全身症状。

5.  重症肺炎患儿可出现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烦躁不安或嗜睡、惊厥、腹胀、四肢凉、皮肤花纹、浮肿、尿少、柏油样便等症状。

6. 并发胸腔积液或脓胸时高热不退,呼吸困难加重,胸膜炎时可有胸痛;脓气胸时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剧烈咳嗽、烦躁不安和面色发绀。

二、体格检查

1. 呼吸增快:40~80/分,可见鼻翼扇动和三凹征。

2. 发绀:口周、鼻唇沟和指趾端,轻者可无发绀。

3. 肺部啰音:早期不明显,可有呼吸音粗糙、减低,以后可闻及较固定的中、细湿啰音,以背不两测下方及脊柱两旁较多,于深吸气末更明显。肺部叩诊多正常,病灶融合时,可出现实变体征(语颤增强,叩诊浊音,呼吸音减弱或有管性呼吸音)。

4. 重症肺炎可见

1)循环系统改变: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呼吸、心率增快、心音低钝、严重者奔马律、肝脏增大、眼睑、双下肢水肿。

2)神经系统 前囟隆起、球结膜水肿、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呼吸节律不齐甚至呼吸停止。

3)消化系统: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4)休克、DIC:四肢凉、皮肤花纹,脉速而弱,血压下降,皮肤、黏膜出血点、瘀斑。

三、辅助检查

    1. 血常规:细菌性肺炎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并有核左移现象,胞浆可有中毒性颗粒。病毒性肺炎的白细胞大多数正常或偏低,亦有少数升高者,时有淋巴细胞计数增高或出现变异淋巴细胞。

2.       C反应蛋白(CRP):细菌感染时血清CRP上升,而非细菌感染时则上升不明显。

3.       降钙素原(PCT)细菌感染时血清PCT增加,病毒感染时不增加。

4.       血气分析 对病情重者及时检测判定有无呼吸衰竭、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5.       细菌培养和涂片:采取气管吸取物、肺泡灌洗液、胸水、浓液和血标本作细菌培养和鉴定,同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亦可作涂片染色镜检,进行初筛试验。   

6. 病毒学检查:取气管吸取物、肺泡灌洗液进行病毒分离;血清测定病毒特异性IgM抗体。

7.       其他病原学检查:血清肺炎支原体(MP)、沙眼衣原体(CT)和肺炎衣原体(CP)特异性IgM抗体测定。

8.       反复呼吸道感染者检查细胞、体液免疫功能。

9.       X 线检查

    1)胸部X线数字成像:早期肺纹理增强,透光度减低,以后两肺下野、中内带出现大小不等的点状或小片絮状影,或融合成片阴影。有肺气肿、肺不张。伴发脓胸、脓气胸或肺大泡则有相应X线改变。

2)必要时做胸部CT检查。

四、鉴别诊断  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1.     急性支气管炎

2.     支气管异物

3.     支气管哮喘

4.     肺结核

5.     反复发作者,应尽可能明确导致反复感染的原发疾病或诱因,如原发或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呼吸道局部、畸形或结构异常,支气管异物,先天性心脏病,营养性障碍和环境因素等。

[常规检查]

血、尿、便等常规检查;血病毒抗体及支原体抗体测定;痰培养;ESRCRPPCT测定;动脉血气测定;胸部CR片,必要时胸部CT检查。

[治疗要点]

一、             一般治疗

室内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室温18℃~20℃为宜,相对湿度60%。避免交叉感染。保证足够的液体和营养。

二、抗感染治疗

     1.抗生素治疗

   1)根据不同病原选择抗生素:

肺炎链球菌:青霉素敏感者首选青霉素或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青霉素低度耐药者仍可首选青霉素,但剂量加大,青霉素过敏者选用红霉素类。

流感嗜血杆菌:阿莫西林加克拉维酸(或加舒巴坦)。

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者首选苯唑西林或氯唑西林,耐药者选用万古霉素。

大肠杆菌和肺炎杆菌:首选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

绿脓杆菌:首选头孢他定或替卡西林加克拉维酸。

肺炎支原体和衣原体: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罗红霉素及阿奇霉素。

   2)给药途径和方法:急性期可静脉滴注抗生素,每日总量分2~3次应用。重症用广谱或2种抗生素联合治疗。

3)用药时间一般应持续至体温正常后5~7天,症状、体征消失后3天停药。肺炎支原体肺炎至少使用2~3周。葡萄球菌肺炎在体温正常后2~3周可停药,总疗程≥6周。

    2.抗病毒治疗

   1)三氮唑核苷(病毒唑):10~15mg/kg.d)静脉滴注。

   2)干扰素(IFN:100U/次,肌注,每天1次,疗程5~7天。

三、对症治疗

    1. 氧疗 鼻导管给氧(氧流量0.5~1L/min,氧浓度不超过40%),面罩、氧气涵吸氧(氧流量2~4L/min,氧浓度不超过50~60%),

2.       保持呼吸道通畅 雾化吸痰,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3.       退热 物理降温,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4.       镇静 5%水合氯醛1ml/kg灌肠,或地西泮(安定)0.1~0.3mg/kg肌注。

5.       祛痰镇咳 浓百剂、氨溴索(沐舒坦)

四、并发症及并存症的治疗

    1. 脓胸和脓气胸 穿刺引流或胸腔闭式引流

    2. 对并存佝偻病、贫血、营养不良者,给予相应治疗。

五、支持疗法

    1. 重症或不能进食者可静脉补液。

    2. 注意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

    3. 输血浆或丙种球蛋白 适用于营养不良、贫血或免疫功能低下者。

、重症肺炎的治疗

    1. 心力衰竭

  1)西地兰:饱和量<20.03~0.04mg/kg>20.02~0.03mg/kg,首次给饱和量的1/2,余量分两次,按q6h肌注或静注。维持量为饱和量的1/4qd肌注或静脉注。

   2)地高辛:饱和量<20.04~0.06mg/kg>20.03~0.04mg/kg,首次服总量的1/2,余量分4~6次,每4~6h1次。维持量为总量的1/4qd口服。或开始即给于维持量每日0.01mg/kg,分qd次或q12h口服。对肺炎并有先天心脏病心衰的患儿用快速毛地黄病情好转后,可改用地高辛口服。

 3)利尿剂:速尿每次1~2mg/kg,肌注或静注。

 4)血管扩张剂的应用:开博通(卡托普利)

    2. 中毒性脑病

   1)镇静止抽:5%水合氯醛1ml/kg灌肠,或地西泮(安定)0.3mg/kg肌注或静注。

 2)降颅压:20%甘露醇每次0.5~1 mg/kg,静注,每4~8小时可重复。速尿每次1~2mg/kg,静注。

   3)地塞米松:每次0.25~0.5mg/kg,静脉滴注。

   4)保护脑细胞:能量合剂10%葡萄糖20ml中加ATP20mgCo-A100UVitC2g或细胞色素C15mg,静滴。

   5)头部降温。

    3. 中毒性肠麻痹

(1)   腹部热敷、胃肠减压。

(2)   酚妥拉明每次0.3~0.5mg/kg5%葡萄糖20ml静脉滴注。

[出院前监测指标血常规、胸部X线片及异常化验结果、检查的复查。

[出院标准] 不发热,无咳嗽、喘,肺部啰音消失或明显减少,,胸部X 线片阴影吸收或部分吸收。

[出院医嘱] 必要时口服抗生素3~7天,一周后门诊复查,增强机体抗力,防止呼吸道感染。

 

六、小儿急性中毒

急性中毒是指机体在短期内接触或吸收了对健康有害的物质(食物、药物、有毒动植物和有害气体等),造成急性器官或组织的生理功能障碍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严重者危及生命。

[诊断要点]

一、询问病史及临床表现

询问病史应注意是否急性起病,发病前服过何种食物,家中其他人或周围小朋友是否同时发病。详细了解中毒毒物名称和中毒量,准确的中毒时间,中毒发生的现场情况,毒物通过何种途径进入体内,有哪些症状,出现时间与发展经过,检查患儿衣袋及活动场所有否毒物(如杀虫剂、灭蚊药、灭鼠药)及药物,有否有毒动物咬伤或有毒植物接触史,室内有否煤炉、通风情况如何。现场有无残留毒物。对小儿急性起病,如突然出现的胃肠道症状、惊厥等用其他还不好解释时,应想到中毒的可能。

二、体格检查

进行全面仔细的体格检查。注意神志、呼吸、脉搏、血压以判断中毒的轻重;注意口腔粘膜有无糜烂,呼吸有无特殊气味,有无呼吸困难,口唇、甲床及皮肤有无发绀或潮红,肺部罗音或肌震颤,瞳孔大小,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不同毒物症状、体征不同。

三、毒物鉴定与特殊检查

中毒原因、毒物浓度不明时,应尽可能直接采集剩余毒物、药物标本,或收集呕吐物、胃内食物,血、尿、便以及其他可疑物送毒物分析中心分析,以确定诊断。疑有机磷中毒应测胆碱酯酶活性。疑CO中毒或亚硝酸盐中毒可测血中HbCO及高铁血红蛋白浓度或直接取血通过观察颜色变化来初步判断。

[常规检查]

血、尿、便常规等常规检查;肝、肾功能及心肌酶谱;血气、血糖及离子测定;DIC检测等;胸部X线片及相关化验检查及毒物鉴定与特殊检查。

[治疗要点]

一、清除毒物

根据毒物的品种,中毒的途径、时间采取不同的排毒手段。

1. 口服中毒

1)催吐:适用于年龄较大,神志清,而食入毒物在6-8小时以内者,或现场无洗胃条件时,镇静及安眠药或有机磷中毒可使胃排空时间延迟,故中毒后12小时以内仍应进行催吐。腐蚀性毒物中毒者一律不催吐。

2)洗胃:除强酸、强碱中毒禁忌洗胃外,一般在食进毒物4-6小时以内均应进行。有些毒物如镇静剂、麻醉剂、有机磷农药等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对这些中毒者不应受服用时间限制。毒物不明时,抽出的第一管胃液应留做化验。

    食进毒物的原因未查明时,用0.45%盐水或温水洗胃,水温25℃-37℃。若已知毒物的种类,应以相应的解毒剂洗胃。用量:小儿按每次10-20ml/kg,反复多次进行洗胃,直到彻底清除胃内食物为止,若有活性炭,洗胃后可由胃管注入适量活性炭。

3)导泻及灌洗肠道:经口进入的毒物,尚需导泻及灌洗肠道,但腐蚀性毒物中毒或极度衰弱的病人,则忌导泻及灌洗肠道。当毒物已引起严重腹泻时,不必再行导泻。

    泻剂中有硫酸镁、硫酸钠、甘露醇、山梨醇等,常用50%硫酸镁2ml/kg配成10%溶液口服,或50%硫酸钠溶液0.4×0.5ml/kg·次,配成10%溶液口服,甘露醇2ml/kg,洗胃后由胃管灌入。

    泻药效果不好或毒物抑制肠蠕动时,可用1%盐水、肥皂水做肠道灌洗。

2. 皮肤接触中毒:脱去已污染的衣物,撤离已污染的被褥和席子,有机磷用肥皂或清水冲洗(敌百虫不能用肥皂水冲洗)。强酸用3%-5%碳酸氢钠或淡肥皂水冲洗;强碱可用3%-5%醋酸或食用醋冲洗。

3. 吸入中毒:立即把患儿移出现场,放置在通风良好空气新鲜的环境,必要时给氧气吸入。

二、促进毒物排泄

1. 利尿:多数毒物经肾脏排出,故利尿是清除毒物的方法之一,可用:速尿每次1-2ml/kg静注;20%甘露醇0.5-1g/kg静滴,保证尿量每小时在3-6ml/kg,可静脉滴注10%葡萄糖150-300ml加维生素C稀释毒物,增加尿量。若血压降低或血容量不足者,应给予生理盐水10-20ml/kg静脉点滴。能口服者可大量饮水,以促进尿液排泄。

2. 血液净化疗法:对病情较重者,可通过血透、血浆置换、灌流等血液净化疗法来清除毒物,使用何种方法视不同毒物而不同。一般可经肾排泄的药物或毒物可采用血透、滤过等方法,而与蛋白结合较牢的则宜采用血浆置换或全血置换等。

三、特效解毒药物

1.       有机磷中毒用阿托品及解磷定。

2.       亚硝酸盐中毒用亚甲兰(美兰)。

3.       酒精中毒用纳络酮。

4.       金属中毒可用二巯基丙磺酸钠。

5.       氟乙酰胺中毒可用乙酰胺。

6.       CO中毒用氧气或高压氧等。

四、对症治疗

根据中毒症状,脏器损害的程度以及内环境紊乱的情况,分别给予恰当的治疗,如控制惊厥,保持通气,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保护各脏器功能等。

[出院前监测指标异常化验结果、检查的复查。

[出院标准] 意识清醒、脏器功能基本恢复,或无威胁生命的症状、体征,化验结果、检查基本正常

[出院医嘱] 有脏器功能损害者定期门诊复查。

  

七、脓毒症(败血症,sepsis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是指机体在各种严重感染、创伤、烧伤、缺氧及再灌注损伤等感染与非感染等因素刺激下产生的一种失控的全身炎症反应的统称。由感染因素导致的SIRS称脓毒症(sepsis),而由细菌引起的脓毒症称细菌性脓毒症(过去叫败血症),可发展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或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SOF),病死率很高。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1、原发病与诱因  感染、炎症、窒息、中毒、低氧血症、低灌注和再灌注损伤等,其中由感染引起的SIRS称为全身感染或脓毒症,此种感染临床上必须要查到感染病灶,而血培养不一定阳性。

2、临床表现  在原发病症状基础上,可概括为:二个加快,二个异常,二高一低一过度。

1)二个加快和二个异常:即呼吸频率与心率加快,体温与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或分数异常(见诊断标准)

2)二高:机体呈高代谢状态:高耗氧量,通气量增加,高血糖,蛋白质分解增加,呈负氮平衡;高动力循环状态:高心输出量和低外周阻力。

3)一低一过度:一低:脏器低灌注-患儿出现低氧血症、急性神志改变如兴奋、烦躁不安或嗜睡、少尿、高乳酸血症;一过度:即过度炎症反应使多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如TNF-aIL-1IL-6IL-8的含量及内源性一氧化氮浓度与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正常。

3SIRS的临床分期

Ⅰ  全身感染或脓毒症:为SIRS早期,T过高或过低;P增快,R加快;WBC增高或减少。

Ⅱ  败血症综合征(sepsis syndrome):全身感染或脓毒症加以下任意一项脏器低灌注表现:精神状态异常;低氧血症;高乳酸血症;少尿。

Ⅲ  早期败血症休克(early septic shock):败血症综合征+血压下降、微循环充盈差,对输液和(或)药物治疗反应良好。

Ⅳ  难治性败血症休克(refractory septic shock):败血症性休克+血压下降、微循环充盈差持续>1h,需用正性血管活性药物。

Ⅴ  MODS,发生DICARDS、肝、肾及脑功能障碍及其中的任何组合。

Ⅵ  死亡。

临床上分为轻症SIRS及重症SIRS(低灌注、休克及MODS),大多数SIRS为轻症,有少部分为重症。结合SIRS诊断标准,有利于更好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并根据各期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诊断标准

1996年世界第二届儿科大会上Hayden提出了小儿SIRS的诊断标准:

1)体温(T>38℃<36℃

2)心率(P)大于各年龄组正常均值加2个标准差;

3)呼吸(R)大于各年龄组正常均值加2个标准差或PaCO2<4.3kPa(32mmHg)

4)白细胞(WBC)总数>12.0×109/L<4.0×109/L,或杆状核细胞>0.10

具备上述4项中之2项以上即可诊断为SIRS或脓毒症(感染引起)。

5.  鉴别诊断 应与川崎病、肿瘤、胶原系统疾病鉴别。

[常规检查]

血、尿、便常规等常规检查;血培养及局部分泌物及组织培养;肝、肾功能及心肌酶谱;血气、血糖及离子测定;DIC检测等;胸部X线片及相关化验、检查。

[治疗要点]

一、对SIRS的加强监护措施

(一)生命体征的监护

1、连续监测心律、心率、呼吸(节律、频率)。

2、监测BP、微循环充盈时间(甲床毛细血管充盈法)、体温、脉氧饱和度(SPO2)或血氧分压和血气分析。上述指标在正常范围时可每隔2-6小时测定1次;在临界值时应不超过1-2小时1次,正常值以下不超过30分钟测定1次。有条件时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尤其在BP出现下降且对扩容治疗反应不佳时。

(二)重要脏器功能的监测 阶段性(数小时、每天)监测:监测凝血功能和DIC指标、血尿素氮和肌酐;记录每次尿量;必要时监测脑电图(床边),每日检查眼底以早期发现脑水肿。如出现呼吸窘迫,应连续摄片以确定ALI/ARDS

监测项目中以循环状态及尿量最重要;可反映是否到达重症SIRS即是否有休克及可能出现了MODS

(三)病原学及感染严重度监测:脓毒症患儿入院后,在使用抗生素前应作血培养及血常规、CRPPCT检测,另外应尽可能查寻病灶,对各种体腔液进行检测(如脑脊液、胸腹水、脓肿液及皮疹涂片查菌等)。

二、SIRS(脓毒症)各期的临床处理

(一)期(败血症期):

1、抗感染

1)全身应用抗生素:根据不同病原可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等。严重者也可联合用药。若为非典型菌可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或选择强效广谱抗生素如泰能、美平等,若是耐药金葡菌可选用万古霉素。

2)肠道局部灭菌:选择性清肠疗法可有效防止肠道细菌的驱动作用。可用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0.2-0.5U/kg.d2次,合用甲硝唑7.5-15mg/kg.d8h1次,口服或鼻饲。

2、免疫保护治疗: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可减少MODS的发生,降低SIRS的病死率。目前对SIRS可应用大剂量IVIG200-400mg/kg.d连用3-5天。

3、抑制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

1)非甾体类药物:可降温,也能部分抑制炎性因子,常用布洛芬每次0.5ml/kg,每天4次,也可用阿司匹林。

2)肾上腺皮质激素:选用小剂量地塞米松0.2-0.5mg/kg.d, 1-2次应用。

3)自由基清除剂的应用:维生素C2-5g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每天2次;维生素E200-300mg每天1次口服或肌肉注射。

4)氧疗:鼻导管、面罩或头罩吸氧,从低流量开始。

(二)期(败血症综合征)和期(休克早期)

1、肾上腺皮质激素 在血压不能维持正常或脉压差缩小50%,尿量明显减少(<1ml/kg.h)持续2h后,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用地塞米松、甲基泼尼松龙或氢化考的松,目前主张小剂量,连用5天。

2 维持有效循环和灌注

1 扩容:首选晶体溶液,用2/3张至等张液体10-20ml/kg1-2h内输入。其次可用部分胶体溶液,如输血浆(<10ml/kg)、白蛋白及低分子右旋糖苷。

2 代谢与营养支持:给予11%--13%的葡萄糖,热量保持在14.3-19.1kJ/kg.d以上;补充ATP5mg/kg.d,由于炎症反应和细胞破坏,一般不需补充钾离子,其它微量元素酌情补给,包括钙离子。除维生素CE外应补充AB。多种氨基酸(包括支链氨基酸)在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应正常补充。可用20%小儿专用氨基酸(含18种氨基酸)0.5-2g/kg.d。最近有资料显示应用含ω-3ω-6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肪乳剂有利于清除TNF-a和其它炎性介质,防止MODS,尤其是ω-3不饱和脂肪酸的作用较明显。出现肝损伤时应谨慎使用脂肪乳剂。

(三)期(难治性休克期) 关键措施与目标是逆转休克,提升与保持血压,保持重要脏器灌注与组织氧供,防止出现DICMODS

1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详见小儿休克。

2 纠正酸中毒  可根据血气分析BE值计算,用NaHCO3纠正。

3 肾上腺皮质激素  可如前所述应用小剂量地塞米松或甲基泼尼松龙。

4 继续补充液体 期补液的基础上,可按100-150ml/kg.d补给1/3-1/2张的含钠晶体溶液,同时继续补给血浆或低分子右旋糖苷。

5 防止与治疗DIC  DIC的治疗。

三、期及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的干预

SIRS病人中出现MODS的病例约占1/3-1/2。一般发生在休克期,但也有部分在早期即出现(原发性MODS)。

1 ALI/ARDS的处理

1)正压通气 明确发生了ALI/ARDS,最有效手段是正压通气。

2 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应用  PS可直接降低肺表面张力,ALI/ARDS或预防ARDS均可应用。首选天然PS为主,每次100-200mg/kg,每8-12h 1次,气管内滴入。

2 心功能损害的治疗

1 心肌营养 主要是ATP和辅酶类药物;每日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谨慎给钾,目前临床常用的果糖及护心通(磷酸肌酸钠)。

2 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  可用多巴酚丁胺、多巴胺,也可应用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或洋地黄类药(如西地兰)。

3 急性肾衰  见急性肾衰处理。

4 其它脏器损伤与处理 严重病例可发生脑缺氧性损伤后的脑水肿以及再灌注损伤。处理一般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肾功能基本正常时应用甘露醇。急性期后(72-96h)可应用支链氨基酸、脑活素等恢复脑细胞功能。

[出院前监测指标异常化验结果、检查的复查。

[出院标准] 意识清醒、脏器功能基本恢复,或无威胁生命的症状、体征,化验结果、检查基本正常

[出院医嘱] 有脏器功能损害者定期门诊复查。

 


来源: 医脉通
网友评论 已有 0 人评论 点击查看>>

评论列表

友情链接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