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无论是进地铁、超市、小区,人们都会被测体温,许多人发现测量结果多为36℃多,很少会就在37℃。
不是经常说人的正常体温大约是37℃嘛?但为什么大部分人的体温都不到37℃?
我们来看一些研究——
近日,生物医学及生命科学期刊《elife》刊发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朱莉·帕森内特带领团队研究了美国的相关数据,发现自19世纪以来,美国人的平均体温在持续下降,不到200年间下降了0.4℃,从37℃降到36.6℃。
帕森内特和她的团队分析的数据显示,除去体温计差异,人体体温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确实在慢慢变凉。
她和同事通过分析总共677423个人体温度测量数据,建立了一个线性模型。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数据,研究人员发现:
21世纪出生的男性平均体温比19世纪初期出生的男性低0.59℃;
21世纪出生的女性平均体温比19世纪90年代出生的女性低0.32℃(女性的历史数据没有那么久远)。
平均而言相当于每十年体温下降了0.03℃
为什么人类的体温会逐渐下降,科学界尚未有确切的说法。朱莉・帕森内特猜测称,这可能和人类生活环境的变化有一些关系。
帕森内特表示,“最可能的解释是,在微生物学意义上,我们与过去的人差别很大。由于出现了疫苗和抗生素,现代人较少感染病菌,所以,我们的免疫系统不那么活跃,身体组织也不易发炎。如果的确如此的话,那么在健康状况有所改善的其他国家,人体体温应该也已经下降。”
不过,目前这个观点并未得到普遍的认同。
还有专家分析认为,人类体温下降的主要的原因是缺乏运动,肌肉是人体内最大的发热器官,较少的肌肉意味着较低的体温和较低的基础代谢。
其次,无处不在的空调,使人类大脑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失去了接收刺激的机会,久而久之,体温调节中枢将对外界温度不再敏感。
此外,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导致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产生的“皮质醇”长期过量分泌,一边分解肌肉,一边储存脂肪,基础代谢率一降再降,体温也就随之降低。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病理生理学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王小川教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虽然没有体温下降上升后,免疫力随之下降或上升多少的具体研究,但是,在正常体温范围内,的确会出现体温越高,免疫力越强的现象。
这是因为,体温越高,就会激活人体内更多的免疫细胞,从而能更好地歼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维护身体的健康。
和中医认为的百病从寒起类似,书籍《36.5 ℃决定健康》的作者石原结实认为,体温下降带来的血液流动变慢、新陈代谢减缓,人的所有细胞和组织的活性都会降低,从而引起肠胃、肝、肺和脑等全身器官的机能低下,进而引发各种疾病的发生及恶化。
同时,也有专家表示不同意见。北京朝阳医院儿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李鹏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体温高低和免疫力没有必然联系,一般与基础代谢率有关系。
李鹏解释,比如,儿童新陈代谢比较旺盛,所以基础体温一般比成年人高,并这并不能代表儿童免疫力更强;而有些运动员因为经常锻炼,基础体温较低,基础心率也较慢,但也不代表他们免疫力比普通人低。
针对网传的“蝙蝠体温40℃可以封印病毒”,李鹏也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表示,通常情况下,蝙蝠的体内的SARS样冠状病毒是不能直接感染人类的。2002年底出现的SARS病毒以及2019年底的新型冠状病毒,之所以能够感染人类,是因为这两种冠状病毒都表达一种特殊蛋白(spike蛋白),该蛋白能和人体细胞的ACE2受体结合,从而导致感染,和体温的高低没有必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