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圳为例,2024 年已试点将 3 家二级综合医院转型为康复专科医院,转型后床位使用率从 68% 提升至 92%,其中老年康复、术后康复患者占比超 70%,直接缓解了三甲医院 “术后康复床位一床难求” 的问题。而在医疗资源薄弱的县域地区,政策更倾向 “引导县区级医院延伸康复服务”,比如在乡镇卫生院增设康复门诊,避免资源浪费。
2025 年 7 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工作方案(2025 年版)》这份直指 2030 年的政策文件,不仅明确 “引导二级及以下机构转型康复医院”,更从绩效分配、人才待遇、数字化建设多维度释放红利。
很多人把这次政策解读为 “简单的机构转型”,但细读文件会发现,其核心是构建 “康复 + 医养” 的全生态支持体系,三大关键点被多数人忽略:
文件明确 “医疗资源丰富地区优先推动二级及以下机构转型”,而非全国铺开。这背后是对区域医疗资源的精准判断:像北京、上海、广州等优质医疗资源集中的城市,部分二级医院因患者分流、学科竞争力不足陷入运营困境,转型康复医院既能盘活闲置资源,又能填补康复床位缺口。 以深圳为例,2024 年已试点将 3 家二级综合医院转型为康复专科医院,转型后床位使用率从 68% 提升至 92%,其中老年康复、术后康复患者占比超 70%,直接缓解了三甲医院 “术后康复床位一床难求” 的问题。而在医疗资源薄弱的县域地区,政策更倾向 “引导县区级医院延伸康复服务”,比如在乡镇卫生院增设康复门诊,避免资源浪费。2. 绩效分配 “破冰”:康复医护待遇有了明确保障
此前,康复科室因 “收费低、周期长”,在医院内部绩效分配中常处于弱势,导致人才流失严重。此次政策首次明确 “公立机构绩效向居家医疗、医养结合签约医护倾斜”。3. 互联网 + 医养结合:康复服务要打破时空限制
文件特别提出 “推进医疗、养老服务信息互联互通”,这背后是对康复服务连续性的重视。老年康复患者往往需要长期随访,但传统线下模式难以覆盖偏远地区。 目前,浙江、江苏等地已试点 “康复云平台”:患者在医院完成初期康复评估后,可通过手机 APP 接收个性化康复训练视频,社区康复师定期上门指导,数据实时同步至医院系统。这种 “线上 + 线下” 模式,让农村地区的脑卒中康复患者随访率从 45% 提升至 82%,复发率下降 18%。 政策红利背后,是康复医疗行业长期存在的供需失衡。1. 需求端:2.9 亿老年人 “催热” 康复市场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 年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将突破 3 亿,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超 4000 万,慢性病患者达 3.5 亿。这些群体中,80% 需要专业康复服务 —— 脑卒中患者需 6-12 个月康复训练才能回归家庭,术后患者需康复干预降低并发症风险,老年慢性病患者需长期康复管理控制病情。
但现实是,我国每 10 万人口康复医师仅 4.8 人,远低于发达国家 20 人的水平;康复床位缺口超 120 万张,部分城市术后患者需排队 2-3 个月才能入住康复医院。
2. 供给端:机构转型 “有热情,但缺方法”
如何破局 来源:诊锁界政策出台后,不少二级医院主动申请转型,但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
学科建设薄弱:多数综合医院康复科以 “理疗、按摩” 为主,缺乏神经康复、重症康复等核心技术,转型后难以满足患者需求;
人才短缺严重:不少转型中的二级医院院长坦言,“我们需要 15 名康复治疗师,但 3 个月只招到 5 人,很多毕业生更愿意去三甲医院,哪怕薪资低一点”;
运营模式模糊:康复医院与综合医院运营逻辑不同,需侧重 “长期护理 + 康复干预”,但很多机构仍沿用传统医院的管理模式,导致患者满意度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