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疗保障局于2025年9月18日发布《国家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目录(试行)》,首次将康复类服务纳入长期护理保险支付范围。该政策旨在通过规范化的康复护理服务,提升失能人群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照护负担。康复类服务作为长期护理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于失能人群的功能恢复与生活自理能力提升,涵盖认知、运动、吞咽及言语功能训练等多个维度。一、政策背景与服务定位
二、康复类服务项目详解
1. 认知功能训练 服务内容:针对注意力、记忆力、判断力、定向力、语言能力、执行能力等进行一对一或小组认知康复训练。 服务要点:采用个性化训练方案,结合认知评估结果制定训练计划,每次训练时长15-20分钟。 推荐服务人员:达到相应技能要求的照护人员。 2. 运动功能训练 服务内容:通过各种康复手段,对因疾病、损伤等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进行训练,改善关节活动度、肌力、耐力等。 服务要点: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训练计划,每次训练时长20-45分钟,注意训练强度和安全防护。 推荐服务人员:达到相应技能要求的照护人员。 3. 吞咽功能训练 服务内容:通过各种康复手段,对吞咽功能障碍进行训练,改善吞咽功能。 服务要点: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训练计划,每次训练时长20-30分钟,注意训练过程中的安全防护。 推荐服务人员:达到相应技能要求的照护人员 4. 言语功能训练 服务内容:通过各种康复手段,对言语和语言功能障碍进行训练,改善言语和语言功能。 服务要点: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训练计划,每次训练时长15-30分钟,注意训练过程中的安全防护。 推荐服务人员:达到相应技能要求的照护人员。 1. 提升生活质量:通过专业的康复训练,帮助失能人群恢复部分生活自理能力,减少对他人的依赖,提升生活质量。 2. 减轻家庭负担:规范化的康复服务可有效减轻家庭照护压力,让家庭成员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 3. 促进社会公平:长期护理保险覆盖康复类服务,体现了社会对失能人群的关爱,促进了社会公平与和谐。 参保人员可通过定点长护服务机构申请康复类服务,服务费用由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支付。各地医保部门将加强对定点长护服务机构的协议管理,做好长期等服务人员的培养培训,确保服务质量。 康复类服务的纳入,标志着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保障失能人群权益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让我们共同关注失能人群的康复需求,为他们的生活注入更多希望与可能! 图文来源:国家医疗保障局官网三、康复服务的意义与价值
四、服务申请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