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首页 国家卫健委等六部门发文,基层医院有了新任务!

国家卫健委等六部门发文,基层医院有了新任务!

10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官网公布了该委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六部门此前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基层发〔2025〕15号,以下简称《意见》),同步发布官方解读。


image.png

此次《意见》通过14项具体举措,明确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职责分工与协同机制,提出2027年紧密型医联体覆盖县实现全流程服务、2030年服务模式全面推广的目标,为基层医疗机构提升慢病管理能力提供了清晰的实践路径。

县乡村医疗机构各司其职,
破解“单打独斗”困境

长期以来,基层慢病管理存在县乡村协同不紧密的治理困境,《意见》通过清晰界定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及专业公卫机构职能,构建“县级统筹、乡镇枢纽、村级网底、公卫支撑”的协同体系,彻底打破以往的碎片化格局。

县级层面,紧密型医联体牵头医院与上级医院承担“技术支撑与重症救治”职责。《意见》明确要求其统筹心血管、内分泌等专病科室资源,重点负责慢性病危象及严重并发症患者诊疗,确保重症患者得到及时干预。针对基层能力短板,文件特别强调县级医院下沉人员需深度参与基层诊疗随访,而非简单“走过场”,同时系统开展基层医务人员培训、质量控制与效果评估,通过技术下沉实现基层服务能力同步提升。

乡镇卫生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位“枢纽核心”,成为连接上下的关键节点。《意见》要求其以全科诊室、慢性病一体化门诊为基础,整合预防、诊疗、随访等全流程服务,可设立“一站式”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心。这一架构打破了医疗、公卫、医保业务分散办理的壁垒,基层医务人员可在此平台完成患者建档、健康评估、诊疗干预、随访管理、医保备案等全链条服务,既减少多科室间的流程协调成本,也实现服务的集中化与规范化。同时,其还需承担辖区患者信息汇总分析、家庭医生签约引导等职能,成为贯通医防、衔接上下的核心载体。

村卫生室与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网底作用”得到全面强化。依据《意见》规定,村级机构需严格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重点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患者定期随访、分类干预指导等基础服务。为提升服务可及性,文件特别提出配备医用电子血压计、便携式血糖仪等自助设备,引导居民开展健康自检,对发现的高风险人群及时指导就诊。这一要求将慢病管理触角延伸至最基层,通过常态化基础服务与风险筛查,筑牢慢性病防治的第一道防线。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则发挥“技术指导”功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机构需聚焦慢性病监测、防治策略制定、适宜技术推广等核心任务,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专业化数据支撑与技术支持,推动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深度融合。

优化服务能力,
从“被动随访”到“主动管理”

以往基层慢病管理多以完成随访次数为核心目标,服务流于形式,难以满足患者实际需求。《意见》通过五项关键举措,推动服务模式从被动应付向主动精准转型,构建“防-筛-诊-治-管-康”全流程服务体系。

早筛早干预机制实现“预防关口前移”。《意见》提出基层医疗机构需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体检、居民自检等多渠道,主动筛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风险人群,及时推介至健康管理中心开展专业评估。针对这类人群,医务人员需提供健康体重管理、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非药物干预指导,并衔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从源头上降低慢病发病风险,改变以往仅关注已确诊患者的事后管理模式。

分类分级管理提升服务精准度。《意见》创新性提出依据患者病情稳定程度实施差异化管理:对病情稳定者,按国家规范提供长期连续性管理;对控制不佳者,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与药物方案调整,增加随访频次;对符合转诊指征者,及时对接县级医院救治,病情稳定后转回基层接续管理。针对基层常见的多病共患患者,文件要求开展综合评估并制定个性化方案,鼓励临床药师参与多重用药指导,同时依托信息化手段整合随访记录表,为医务人员减负的同时提升服务效率。

多病共管模式破解“多头管理”难题。针对慢性病患者常同时患有2种及以上疾病的特点,《意见》要求基层医疗机构打破单一病种管理局限,开展多维度综合评估,整合不同病种服务内容与随访频次,优化服务方式。这一模式避免患者接受多科室分散服务的弊端,通过“一人一策”实现整体健康管理,更贴合基层患者需求。

中医药服务与患者自我管理丰富服务内涵。《意见》秉持中西医并重原则,要求将针灸、推拿等中医药适宜技术贯穿慢病管理全过程,普及中医药防病保健知识;同时发挥村(居)委会公共卫生委员会作用,通过健康管理互助小组、智能检测设备应用、健康积分兑换等方式,调动患者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形成“专业指导+自我管理”的良性互动。

强化保障支撑,
破解“缺药、缺人、缺技术”

政策落地的关键在于解决基层“缺药配、没人干、干不好”的现实困境,《意见》从用药、人才、技术等维度构建保障体系,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慢病管理扫清障碍。

用药保障直击基层缺药痛点。《意见》明确要求优化紧密型医联体用药目录,重点保障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病等慢性病常用药在基层的配备,避免患者因缺药往返上级医院。针对购药不便问题,文件提出全面落实长期处方服务,为病情稳定患者开具长处方,同时建立缺药登记配送机制。在医保协同方面,探索将按人头付费与慢病管理相结合,对在基层接受健康管理的参保患者给予政策倾斜,既提升患者就医积极性,也为基层机构提供稳定服务激励。

人才支持破解没人干、干不好难题。《意见》将慢性病防治知识和技能纳入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训核心内容,通过系统化培训提升医务人员专业能力。在激励机制上,文件要求完善基层机构内部绩效分配,强化“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时将慢病管理成效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挂钩,从制度层面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动力不足问题。

数智赋能与质量控制解决技术滞后、服务不规范问题。《意见》提出推进紧密型医联体信息平台互通,实现县乡村患者诊疗数据共享流转,推动医疗与公卫数据联通;鼓励运用医学人工智能辅助技术,依据电子健康档案自动生成健康评估建议,为医务人员提供专业支持。在质量控制上,明确医联体牵头医院承担基层服务质量监管主体责任,倒逼服务质量提升。

部门协同保障政策落地。《意见》明确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牵头协调职责,要求发展改革、财政、医保等部门密切配合,通过强化效果评估、总结推广经验、加强宣传引导,形成政策合力,确保新政从“纸面”落到“地面”,切实为基层慢病管理提供支撑。

作为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在慢病管理领域的具体落地文件,《意见》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机构协同有架构、服务开展有流程、保障落实有机制的完整体系。对基层医疗机构而言,这份文件不仅是操作指南,更是政策保障,其落地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慢病管理散、弱、虚的局面,推动基层真正成为慢性病防治主阵地,为健康中国战略筑牢基层根基。


来源: 国家卫健委

友情链接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