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全国爱卫会关于将健康体重管理行动等3个行动纳入健康中国行动的通知》,并就介绍“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有关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其中,介绍了多个地区的基层建设行动和工作任务。
会上,全国爱卫办常务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庄宁阐述了将健康体重管理、健康乡村建设和中医药健康促进三大行动纳入健康中国行动的具体原因,多省市负责人介绍了爱国卫生运动在本地区的推行情况。
国家卫健委 精准破题新增三大行动, 构建全民健康治理新格局
2020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意见》,如今已走过五个年头。庄宁谈到,在这五年里,我国爱国卫生工作取得了多项重大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群众健康意识显著增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19年的19.17%提升至2024年的31.87%,“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广泛普及。二是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依托“千万工程”经验深化环境整治,2024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卫生厕所普及率提升至75%。三是健康服务能力向优发展,通过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与加强传染病监测和慢性病早诊早治,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从2019年的16.5%降至2023年的15%。四是健康治理体系更加完善,通过健康城镇建设、基层卫生网络强化,形成了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健康治理格局。
庄宁还介绍到,今年,全国爱卫会进一步将健康体重管理行动、健康乡村建设行动、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三大行动纳入健康中国行动,其主要目的有三点:
其一,聚焦重点问题,强化精准施策。针对人群超重肥胖率高、城乡健康水平差距明显、中医药优势未充分释放等突出问题,通过新增行动制定专项制度与改进措施,推动问题靶向解决。其二,深化预防理念,源头防控风险。突出“预防为主”导向,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医防融合,实现从源头控制疾病风险。其三,构建社会共治,推动全民参与。通过强化个人、家庭、社会三方责任,联动政府、行业、公众将健康治理融入各个领域,形成全社会协同发力的健康治理格局。
国家中医药局 已有超过2000所二级以上中医院 开设老年病科
在中医药服务建设方面,国家中医药局中西医结合与少数民族医药司司长严华国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对年轻人群体与老年人群体开展的多项工作。
在为年轻人服务方面,近年来,在国家中医药局指导下,各地不断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对中医药健康服务的供给,便捷年轻人的中医药服务获取方式。同时,通过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健康科普;开发养生茶饮、药膳糕点等符合年轻人需求的中医药健康产品和服务;举办中医药集市并打造中医药文化街镇,推动中医药成为年轻人健康生活的新选择。
在为老服务方面,大力实施国家基本公卫服务中的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每年累计为约1.5亿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中医体质辨识和健康指导。此外,加强中医院老年病科建设,加强医养结合,将中医药融入健康养老全过程。针对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分批制定中医治未病干预指南,突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目前,全国已有2000多所二级以上公立中医院设置了老年病科,1200余所中医院与养老机构开展了合作,中医药服务已进入基层养老服务方方面面。
严华国谈到,下一步,国家中医药局还将从三个层面开展工作:在个人和家庭层面,倡导树立主动健康意识,推广中医药养生保健理念、方法;在社会层面,推动养老机构、托育机构、产后母婴康养机构等提供中医药健康服务,加强中医养生保健人员的培养和规范服务;在政府层面,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拓宽服务领域。同时,进一步开拓中医药健康服务模式,推动中医药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旅游、康养等深度融合,促进中医药文化、知识传播。
海南省 5G引领分级诊疗新模式, 居民健康素养提升近4%
海南省卫生健康委主任李文秀谈到,近年来,海南省将爱国卫生工作与健康海南建设融合推进,总结出了“1521”的创新工作模式,通过多维举措推动基层健康服务能力提升,为城乡居民筑牢健康防线。
在强化宣传动员方面,海南省已将爱国卫生工作纳入乡镇基本履职清单,利用乡村振兴工作队、村医等基层工作者进行健康知识入户宣传,2024年居民健康素养比2023年提高了近4%。
在丰富工作内涵方面,海南省以乡村振兴为契机,推动爱国卫生工作向基层末端延伸。2024年全省整治提升2000个清洁乡村,将环境卫生整治范围从公共区域扩展至家庭。同时,通过省级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和装配式建筑推广,减少对基层人居环境的污染,从源头改善基层群众健康条件。
在慢病管理方面,海南省聚焦五种疾病,创新基层健康管理模式,实现了健康关口深度前移。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等高发疾病,海南省开展了“2+3”健康服务包三年行动计划,建立“筛、防、治、管”全流程闭环管理,实现了目标人群应筛尽筛、应管尽管。此外,关注“一老一小”两大重点人群,开展老年人认知康复数字疗法的试点项目,完成了6.6万老年人的认知障碍筛查。
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方面,海南省依托5G物联网技术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工程,构建起了“小病不进城,大病不出岛”的分级诊疗格局。通过建设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50个省级临床医学中心,逐步补齐基层医疗技术短板,同时引入77项医疗新技术填补省内空白,帮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今年,海南省还将以环境卫生整治、病媒生物防制、健康素养提升等10项行动为重点,进一步推动爱国卫生工作向社会健康综合治理转变,为健康海南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苏州市 “三级引领+基层延伸”, 87.5%乡镇获评省级健康镇
近年来,苏州市在推动爱国卫生运动过程中,以基层为重点构建全民健康治理体系,收获了丰硕成果。
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季晶谈到,苏州市自1999年起便持续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如今已整合40余部门力量,形成了“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协同机制。目前,全市60%以上的社区(村)已建成健康社区、健康村,87.5%的乡镇获评省级健康镇,88%的中小学成为省级健康促进学校,构建起了“健康细胞”的基层体系。
在健康服务主动供给方面,苏州市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推动9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升级为综合健康管理平台,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基层诊疗,构建起了完备的基层健康服务网络。同时,构建了“三级医院牵头+社区分级诊疗”的服务体系,建成胸痛、卒中、创伤等五大急症救治中心并在社区配套慢病防治中心,实现了“急病快速响应、慢病精准管理”。
在市民百姓主动健康方面,苏州市在95%以上社区培育了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形成了基层健康治理末梢。此外,该市还依托“三伏贴”“膏方”等中医特色养生文化打造健康IP,助力居民健康素养从2009年的15.3%提升至43.03%,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5.21岁。
在体重管理方面,目前,苏州市37家医院已开设体重管理门诊,其中12家为多学科联合门诊,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试点健康体重管理中心,形成了“三级引领、基层延伸”的服务体系。同时,苏州市还构建了“市-区县-社区”三级儿童健康管理网络,每年开展健康体重成长营和家长营养课堂等活动,覆盖了超过10万户家庭。
季晶谈到,下一步,苏州市还将持续优化健康资源均衡布局,深化“政府主导-服务下沉-全民参与”机制,推动城乡居民共享高水平“健康之城”建设成果。
滨州市 开展“六进”活动,基层首诊率达到70%
2025-2027年是“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山东省滨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潘峰特别介绍了滨州市将心理健康服务与爱国卫生运动和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
在心理健康方面,自2023年启动“心安城市”建设以来,滨州市从服务供给与需求两端同步发力,全面构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一方面,出台专门的地方性心理健康法规,建立覆盖公立医院、精神专科医院及基层卫生机构的多级服务网络,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数量实现“每千人口翻番”;另一方面,创新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六进”行动(进机关、校园、社区、乡村、企业、家庭),向群众科普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针对青少年群体,全市400余所中小学实现了心理辅导室全覆盖,每年开展拉网式心理筛查,分类进行干预,有效护航学生健康成长。
在基层服务能力提升方面,滨州市将爱国卫生运动深度融入基层治理,构建“三级协同、全民参与”的健康管理新格局。通过市、县、乡三级联动机制,整合卫健、教育等多部门资源,并在村级全覆盖设立公共卫生委员会,依托村医、计生专干等力量,推动健康服务直达村民“家门口”。
目前,全市基层首诊率已达到70%,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分级诊疗目标,进一步构建起了“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享有”的大健康格局。
本文解读仅代表本平台观点,内容以官方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