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及国家发改委的系列部署明确释放出“强县域、夯基层”的鲜明政策导向。根据会议精神,今年将重点推动资源向基层倾斜,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通过三级医院“组团式”帮扶、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举措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
2025年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基层医疗能力建设的内容有(1)资源下沉机制,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2)信息化与远程医疗,推动服务效率升级。此外,其他一系列文件也都提到基层医疗能力建设。《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强调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医联体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动健康服务向基层延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标准》: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标准和服务功能,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2025年工作重心是“以基层为重点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均衡发展”,核心方向包括:分级诊疗深化。以紧密型医联体为抓手提升县域服务能力,推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资源倾斜基层。推动医疗资源向基层、预防和中医领域倾斜,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智慧医疗赋能。推广电子病历、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探索“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应用。预防与慢病管理。推进医防融合,加强慢性病早筛早治。儿科与精神卫生。2025-2027年定为专项服务年,扩大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供给。
部分省份基层医疗重点举措如下:
(一)分级诊疗与医共体建设 北京:三级医院50%门诊号源提前向基层投放,畅通转诊通道。 天津:建设影像、心电等共享中心,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 河北:推动70家县级医院达三级水平,乡村医生线上培训全覆盖。 山东:提质县域医共体,完善首诊转诊机制。 江西:目标90%县达到紧密型医共体标准。
(二)智慧医疗与AI应用 广东:推广“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加强数据分析与临床决策支持。 北京:优化电子病历质量,推进检查结果互认。 安徽:依托互联网技术提升基层服务效率。 江西:要求乡、村两级全面应用AI辅助诊疗系统。
(三)资源下沉与能力提升 河南:实施“十大专项”,重点向基层、预防和中医倾斜资源。 广东:推动700家基层机构达国家推荐标准,专科资源下沉至县域。 甘肃:常态化巡回医疗,推动“四下沉”(人员、技术、管理、服务)。 贵州:构建五级服务体系,确保“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
(四)中医药资源下沉 甘肃:村级中医服务全覆盖,推广藏药制剂。 青岛:中医联合门诊/病房建设,推广36项适宜技术。 浦东新区:将中医药纳入家庭医生服务,建设中医医联体。
(五)人才建设与培训 河北:实施“传帮带教”机制,强化全科医学科。 黑龙江:推进“医疗人才选育工程”。 浙江:动态调整基层编制,实施“三年万名人才招聘行动”。
共性分析与挑战 分级诊疗体系趋同。各省均以医共体为核心载体,强调县级医院能力提升与资源下沉。智慧医疗成标配。电子病历、AI辅助诊疗、数据互通成为基层能力升级的关键工具。资源配置不均衡。一线城市与中西部差距显著,如广东基层床位达标率高但人均医生数偏低。中医与预防融合。多地推动中医药服务覆盖基层,并与慢性病管理结合。 国家和各省份出台多项基层医疗建设政策,聚焦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推动信息化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圣湘生物与互联网平台企业、福州儿童医院等建立起“以医院为支撑、社区为平台、居家为基础”的三端合一接续性医疗服务体系创新方案,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浙江省通过“健康大脑”平台,实现了医院、社区、患者三方的信息互联互通,推动了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广东省通过“粤健通”平台,实现了患者与医院、社区医疗机构的信息共享,推动了“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三端合一”模式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医院、社区、患者三方信息互联互通,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这些举措有助于构建更完善、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圣湘生物自创立以来,始终坚守初心与使命,将技术创新与商业创新深度融合,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疾病防控领域,公司持续优化检测技术,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提供精准、高效、便捷的检测方案。同时,圣湘生物积极拓展商业合作模式,与各地医疗机构、科研单位、政府部门紧密合作,通过接续性医疗体系,将产品覆盖到更广泛的地区,确保每一位有需求的患者都能从检测产品中获益,为患者健康提供有力保障。